雷剧·林奋

在刚结束的“2018粤戏越精彩”活动中,“林奋从艺45周年折子戏专场演出”艳惊四座,林奋这位雷剧名家以及她所代表的雷剧在广东粤剧院大放光彩,再次成为广东省剧坛瞩目的焦点。在此,分享一篇十多年前的旧文,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雷剧界的传奇人物。

说起林奋这个名字,在雷州半岛,可谓众人皆知。屈指数来,林奋从艺至今己29个春秋。她的足迹遍及雷州半岛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雷州这块炽热的红上地及刚烈的雷火铸就了粗犷深沉的雷剧,群众的喜怒哀乐都寄托于雷剧之中。他们爱看爱听爱唱雷剧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像林奋这样土生上长的雷剧明星深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爱戴。

对广东戏剧界来说,林奋这个名字也不陌生,1998年举行的省第二届专业戏剧中青年演艺大赛,雷剧的《失子惊疯》演出,演员以扎实高超的基本功,悦耳动听的唱功,艺惊四座,令评委打出96.2分的最高分,捧走了众多高手梦寐以求的金奖奖杯,这个捧走金杯的演员就是林奋。

《失子惊疯》剧照

林奋 饰 夫人

雷州半岛流行着一句民谚:“有报错数的,无安错名的。”林奋正好与她的名字相合,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她今日身为湛江实验雷剧团团长、导演、当家花旦,获得众多的荣誉,正是她“奋斗”的结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林奋在她的艺术生涯起步的海康县(现已改为雷州市)文艺宣传队里,就显示出了她的艺术才华和潜质,一连主演了《龙江颂》的阿莲,《杜鹃山》的柯湘,《审椅子》的丁秀芹,《江姐》的孙明霞,《洪湖赤卫队》的韩英等。从她俊俏的扮相,明亮婉转如夜莺般的嗓音,人们惊喜地发现,一颗新星在雷剧的天幕中冉冉升起,闪出耀眼的艺术之光。

70年代后期,文艺舞台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尤其是被禁锢了10年的传统戏的解冻,使林奋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在文艺舞台上纵横驰骋,大展身手,一发不可收。《打金枝》、《三看御妹》、《巾帼辨奸》、《皇帝告状》、《长乐宫》、《喜脉案》、《春江月》、《七仙姬》等几十个剧目,犹如串在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在林奋的演绎下发出炫目的光芒。不论是花旦、武旦、青衣、老旦等,林奋都驾驭自如,显示了她戏路宽广、可塑性强的艺术特点。如果说70年代初期演出的“样板戏”,是她艺术生涯中“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的时期,那么到了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演古装戏这个阶段,则是“春色正浓”,“姹紫嫣红开遍”了。当时,她一连摘取了湛江市专业文艺汇演一等奖、广州市第二届《舞台与银幕》戏剧表演奖、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表演二等奖等奖项。

《梨花情》剧照

林奋 饰 梨花

正如每一个成功者的道路都是不平坦的,林奋的艺术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演“样板戏”转到演古装戏,对她来说这是一个艺术的“转型期”。表演和扮相还好办,把古装戏服往身上一套,化了妆,一个古代女子的形象就活脱脱立在了舞台上。身段的表演经过勤学苦练也容易掌握,最令她头疼的就是唱腔。因为演“样板戏”,唱腔的发音、运腔都要跟“样板”学,再加上她天生一副高尖明亮的女高音,唱法都基本定型了,开口就改不了。

雷剧从明末清初萌芽、发展到成型,300多年来,其唱腔都以平喉演唱,这样才能体现特有的韵味。林奋那尖锐嘹亮的女高音,当时在观众的眼里简直有点“大逆不道”。有一天晚上,她刚演完戏回到后台卸妆,一观众来到后台指着她破口大骂:“你唱的那种‘吱吱’声,根本不是雷歌(雷剧),我们不喜欢听这种‘吱吱’声,你根本就不懂得唱雷歌(雷剧)。”回到家里,林奋扑在床上哭了一夜,她伤心透了,当时她曾闪现过离开舞台的念头。但是有时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件事也引起了她对剧种声腔的思考。全国有300多个剧种,每个剧种的唱腔都是男女分声唱的,何独雷剧不能?雷剧历经300多年,其唱腔沿袭传统,一成不变。很多人都说,雷剧的音乐唱腔太单调,这恐怕与唱法上男女声不分、没有什么变化有关。

林奋《贵妃醉酒》

林奋《九龙山轶事》

在舞台的实践中,林奋也深深地体会到女角色用平喉演唱对角色塑造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不改变这种“老传统”,剧种难以摆脱自身的局限,就得不到发展。因此,她决心改革雷剧的唱腔,坚持用女高音演唱。她天天对着墙壁练咬字吐音,练发音技巧。她认为,雷剧女声腔既要做到音色甜美圆润明亮,又要做到运腔婉转优美,声情并茂,咬字吐音清楚;既要保留原有的传统韵味,又要吸收优美的音乐旋律,丰富其表现力。只有这样,观众才能接受,才能喜欢。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奋在唱腔上改革实践的“宁馨儿”——《打金枝》中的升平公主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高度赞扬。观众异日同声地说:“林奋演得好,唱得好,简直是换了一个林奋。”林奋那独具穿透力及感染力的声腔,从此风靡雷州半岛,在演出时很多人拿录音机到舞台上录她的唱腔拿回家欣赏,有人还复制她的唱腔录音带公开出售,因而林奋被誉为“立体声花旦”。林奋的成功,最大的意义在于把雷剧的演唱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林奋是一位勤奋好学的雷剧演员,当演戏获得盛名以后,她又对导演这一特殊职业跃跃欲试。有一件事促成了她学导演的决心。1983年,剧团移植排演《凤冠梦》,准备国庆节公演。当时剧团向外地请的导演因工作忙迟迟不来,耽误了排练时间,林奋果断提出“我们自己排吧!”于是,全团人员群策群力,终于拿下了这个戏。当时林奋想,一个剧种,没有自己的导演是不行的。

↑ 林奋《生死账》

←《梁红玉挂帅》

雷剧老一辈的演员,大多是民间艺人,文化水平不高,靠口传心授传艺,靠舞台经验演戏。一个剧种要提高文化艺术品位,导演是关键。雷剧还没有一个专职导演,平时排戏都是请外地导演执导。那些外地导演因为不了解雷剧这一地方剧种的艺术传统,或照搬其它剧种的表演程式,或“随心所欲”,很难“导”出剧种的特色。因而,长期以来形不成雷剧的表演特色。作为一个剧种,一剧之本的编剧、让剧种扬名的演员固然重要,但导演的作用也不亚于前两者。舞台的艺术呈现最后是靠导演来完成的。导演于一台戏犹如一桌宴席的烹调师,整桌菜肴的色香味都决定在他的手上。林奋看到剧种长期处于这种不正常的状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暗下决心攻学导演,为剧种出力。

机会终于来了,1991年,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来广东招生,林奋毅然报考,如愿以偿进入了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进行深造。她也是雷剧界第一个戏曲专业大学生。从雷州半岛来到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首都北京,那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尤其令林奋陶醉。她十分珍惜那两年的黄金时光,如饥似渴地学习导演理论知识,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充电”。她的眼界开阔了,她的知识丰富了,她的艺术修养提高了……

《岭南圣母》剧照

林奋 饰 冼夫人

毕业后,她本可以在省城找到工作,但她心里想着雷剧。她牢牢记住省文化厅领导对她语重心长的一句话:“你是雷剧的第一个大学生,可不能长了翅膀就飞走了,要回去带领这个剧种一起腾飞。”她回到了湛江实验雷剧团,继续为培养了她、她又为之付出了青春和心血的雷剧服务,把她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她热爱的雷剧事业。

调到湛江实验雷剧团后,她的肩上一下子挑下了三副重担:团长、导演、当家花旦,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几年来,她执导了几十台大戏和小戏,其中雷剧《梅花庄》(与人合作)、《梁红玉挂帅》获湛江市第四、第五届艺术节导演奖;小品《新生》获湛江市戏剧小品大赛一等奖。同时她主演了《梅花庄》、《梁红玉挂帅》等多部大戏。高等院校的深造,导演的知识修养使她的表演艺术更臻成熟,人物刻画更有深度。空余时间,她还拿起笔来写戏,小戏小品创作成绩也不俗。

雷剧为有林奋这样优秀的儿女而骄傲,林奋也为雷剧这方沃土哺育她成长而感激不已。在“芳华鲜美,落英缤纷”的艺林里,她犹如一匹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骏马,辛勤耕耘了29个春秋,至今已是“硕果满枝头”。只能说明过去,历史又进入了新的千年,展望雷剧事业的前景,林奋深感“任重而道远”。祝她在新的艺术征途上取得新的成绩。

小 编 按 语

本文原载于《广东艺术》2001年03期,林奋老师于次年凭借《梁红玉挂帅》一剧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亦是精品迭出,携雷剧多次晋京并走出国门,取得了很多辉煌成绩。图片均摘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以及图片的拍摄者和共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