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范(1926-2008)

  岑范(1926-2008)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最为人熟知的是其导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和故事片《阿Q正传》,此外,他独立或合作执导的影片还有戏曲片《雁荡山》《群英会》《借东风》《牛郎织女》《祥林嫂》及故事片《林则徐》《闯江湖》《碧水双魂》等,作为副导演,与吴祖光一起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片。在香港的六年中,岑范跟随朱石麟拍摄了十多部影片,或任执行导演兼演员,或任主、配角,有时担任编剧、副导演,是一位在编、导、演几方面均有历练的电影人。还有,我国最早的“春晚”——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春节大联欢”,岑范即是导演之一。

青年时期的岑范

  1926年1月11日,岑范出生于上海,原籍广西,祖辈在清朝曾为显赫一族,岑范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父亲是旧政府一名俸金微薄的小公务员,岑范甚至因无钱不能按时入学,由母亲亲自教授,完成启蒙教育。母亲知书达理,一生与人为善,这对岑范乐善好施、极重情义的性格形成有很深影响。

  岑范13岁时,因父亲被裁员,举家迁到南京,他在一所男子中学读书。在一次学校演出活动上,岑范扮演了田汉话剧《南归》中的小女孩角色,男扮女装的他面目清秀、天真活泼,演唱的歌曲纯朴动听,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们一致称赞。此后,岑范在校内校外又演出过多部话剧,对演戏的兴趣日渐浓厚,为提高演技,他大量观摩中外影片,逐渐感受到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于是将目光转向电影。

  19岁那年,岑范写了自己第一个电影剧本《手足情深》,将本子寄给当时著名导演朱石麟,还提出要求:希望朱石麟给自己一张签名照。百忙之中的朱石麟竟然给这个异想天开的小伙子回了信,指出了剧本存在的问题,还邀请岑范去他的拍戏现场观看。两人的交往就此开始。

岑范在香港参演影片剧照

  1946年,朱石麟应邀到香港南洋影片公司拍摄影片《同病不相怜》,建议岑范作为他的助手同往。20岁的岑范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香港,开始了他的艺海生涯。

  在香港的六年时间,由于朱石麟的热情扶植,自身刻苦努力,岑范进步很快。他跟随朱石麟拍了《清宫秘史》《生与死》等十多部影片,导演吴祖光、岳枫等看中了他挺拔俊秀的外形,又邀他担任演员,与女星夏梦、龚秋露、胡蝶等合作了《山河泪》《禁婚记》《蝴蝶梦》等影片。这些实践迫使他探索电影创作中的编、导、演这三个重要环节的艺术规律和特性,在具体运用时能融会贯通,全面顾及。

岑范与梅兰芳

戏曲电影经典《红楼梦》

  1951年9月,岑范离开香港回到了内地,先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导演等职。因自幼就是京剧迷,后来又与京剧名家马连良、萧长华等来往密切,岑范对戏曲很在行,对传统剧目驾轻就熟。作为副导演,他协助吴祖光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片,独立执导了《牛郎织女》《雁荡山》《群英会》《借东风》等戏曲片,用胶片记录下了宝贵的戏曲文化遗产。经由岑范与吴祖光、许珂、崔嵬等创作集体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北影模式”,被业内人士称为“京派”戏曲片。

  1962年,岑范导演的越剧《红楼梦》轰动海内外,至今仍是中国戏曲电影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作。首先,影片改编符合大众的欣赏要求,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原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集中,通过“进府”“读西厢”“被笞”“赠帕”“葬花”“定计”“焚稿”“哭灵”“出走”等情节,突出宝、黛忠贞不渝的爱情;其次,越剧优美雅致、一咏三叹的抒情唱段给人美好的享受,剧中“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葬花”“宝玉成婚”“金玉良缘将我骗”“问紫娟”等唱段,既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又朗朗上口、雅俗共赏,至今传唱。尤其是徐玉兰、王文娟的出色表演,把宝玉的俊逸潇洒,黛玉的柔弱清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就是影片注重视听语言的运用,拍片伊始,岑范导演就已确定了创作方针:把戏曲片当作故事片来拍。他用空镜头表现气氛,衬托人物心理,从舞台到电影,花了极大功夫。如黛玉惊闻宝玉将娶宝钗的消息时,影片采用一系列旋转镜头,随着黛玉在园中失魂落魄地游走,表现风吹、桥断、树倒、石转、路迷的画面,突出其如痴如狂的悲愤心情。而“黛玉焚稿”时,镜头只表现火盆中的炉火,黛玉之死则通过火盆中的灰、缥缈的纱,以及宝玉结婚时隐约的喜庆声音来衬托。交叉蒙太奇的运用,使悲喜两种不同气氛场面同时进行,更添悲剧色彩。岑范认为拍戏曲片“不必总是拍人物,有时候用景和道具来衬托人物,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拍一些空镜头和其他镜头组接起来,效果会更好。电影一定要发挥电影的特点。”

  戏曲片《红楼梦》1962年11月起在香港连续放映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一月内,香港文艺界人士撰写相关评论文章达100多篇。在1978年重映时,更是一票难求,上海36家影院24小时连续放映,中间只有几分钟换场时间,前一场的观众还未从后门退场,前门的观众已经涌进来了,每次清场地上都会有许多因拥挤掉下的鞋子。岑范导演的《红楼梦》是中国电影、越剧电影的经典之作,人物形象影响深远,一直是后来人效行的楷模。

《阿Q正传》剧照

  影片《阿Q正传》是岑范一种新的尝试,要在一部影片中把鲁迅小说中深刻复杂的思考和对国人的剖析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确是巨大的挑战。鲁迅曾说“《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阿Q其实更是一种精神形象,一个符号性、概念性的抽象形象,并非一个现实主义人物,在本质上不具备用具体影像替代的可能,只能存在于文学世界,而不能跳跃至电影世界。而故事情节也为人所熟知,人物命运也毫无悬念,不能引人入胜。

  编剧陈白尘、导演岑范将原著的大多数情节搬上了银幕,并运用鲁迅的原话作画外音保持原著特色,同时增加了不少细节,尤其注意了对阿Q形象的塑造:影片中的阿Q比原著更“好看”、更“善良”。岑范指出:在鲁迅原著中,阿Q头上长着癞疮,嘴里离不开“妈妈的”,既有农民式的质朴,有时却又显得十分愚蠢、无知,也颇带有游手之徒的狡猾。考虑到影片拍成之后可能去国外公映,为了不让那些专爱“欣赏和嘲弄丑陋的中国人”的某些洋观众得到满足,我们必须重视阿Q的造型。

  基于这种理念,影片强化了原著中的“哀其不幸”,而弱化了其中的“怒其不争”,并为阿Q的种种不良行为进行了理解性的阐释,如阿Q调戏小尼姑是在众酒客的怂恿下进行的,他自己也被众人戏弄了;阿Q向吴妈求爱的桥段,影片也暗示,是由于吴妈的言行引起了阿Q的误会,导致闹出祸事。电影呈现出喜剧色彩,阿Q有时还有一点儿“可爱”的味道,使观众对阿Q多了同情之心,记住了这一经典银幕形象。也有论者认为,这样处理,影片的批判和讽刺的深度打了折扣。主演严顺开在瑞士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艺术节获“金拐杖”奖、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多种奖项。

  《阿Q正传》在第35届戛纳电影节虽然没有斩获,但却是中国电影向戛纳电影宫迈进的第一步。

1982年,原上影厂长徐桑楚(左一)率领《阿Q正传》导演岑范(右二)、主演严顺开(右一)、作曲王云阶(左二)参赛戛纳国际电影节。

  2008年1月23日,岑范在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2岁。他一生未婚。

  参考文献

  丁宁,《北京电影制片厂“十七年”戏曲片的文化传承》,《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第8期。

  《寄予更多的同情——〈阿Q正传〉导演岑范谈构思》,《大众电影》1982年第4期。

  陈伟华,《论〈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模式》,《鲁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6期。